27年前背著打餅的鐵鏊遠上北京打工的那個畫面至今還清晰地留在張福強的腦海里。他做夢也沒想到,多年以后,他會從一個打燒餅的街頭小販,一步一步地成為一個養鴨大王,不僅自己掙了市值千萬元的資產,還帶著鄉親們踏上了致富路。
張福強的“致富鴨”
張福強是陜西韓城市芝陽鎮張坡村人。家里窮,從小就外出闖蕩自謀生路了。在北京街頭打燒餅時,聽說做鴨餅能賺錢,他就開始一邊打燒餅,一邊給烤鴨店送鴨餅。送著送著,發現烤鴨店還需要甜面醬,于是一盤算,又開始給烤鴨店送甜面醬。摸爬滾打了幾年,和北京各大烤鴨店都混熟了的張福強,開始不滿足僅僅只是配送鴨餅和甜面醬了,他萌生了配送鴨子的想法。為此,他專門在河北找了一個地方辦起養鴨場。
幾年下來,張福強不僅積累了豐富的辦廠經驗,還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富強宏圖鴨業,在北京烤鴨行業已經混得小有名氣。生意越做越大,張福強的野心也越來越大。他想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可河北當地的條件限制了他的擴張需求。這時候,張福強想到了自己的家鄉韓城。雖然20多年他一直在外闖蕩,可心卻牽掛著那片養育他的地方。他知道,韓城多年來一直發展工業和種植業,農作物以花椒、蔬菜、小麥為主,很少有養殖業,即便有,也是家庭作坊式的小規模散養。他謀算著,何不利用積累多年的經驗帶動老鄉們共同發展養鴨產業呢?這樣,不僅可以豐富韓城的經濟結構,還可以帶動鄉親致富,自己也不用老是漂泊在外了。這是個一舉多得的好事??!
2015年,張福強讓弟弟張海強回到韓城考察。適時正趕上韓城市政府大力招商的東風,張海強將他們的想法一說,立即得到了韓城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支持,整個項目建設異常高效和順利。短短5個月,張福強投資8000萬元、坐落于韓城市芝陽鎮的一座現代化養殖加工廠即告建成。
為調動村民們的積極性,讓農戶看到養鴨的可觀收益,張福強在芝川鎮三甲村建起年出欄40萬只的標準化北京鴨養殖示范區,利用基地的示范作用,結合公司統一提供鴨苗、統一提供技術、統一回收、統一供給飼料的模式,幫助有意愿的群眾發展個體養殖,為農戶養殖提供保姆式服務。張福強的這一低門檻養殖條件不僅吸引了很多年輕人,還使得村里很多年長的閑置勞動力有了發揮余熱的空間。如今張福強已經帶動芝陽、芝川、金城等5個鎮辦的30多戶養殖專業戶和10個專業合作社發展北京鴨養殖產業,建起養鴨棚160余座,為周邊村鎮提供了200多個就業崗位。
馮富民是離張福強養殖場最近的一戶養殖戶。原本在城里開飯館的他,聽村里人議論張福強的養鴨產業,仔細考察后,發現飼養一只鴨子的利潤竟然能達到4元錢,5萬元投資一座鴨棚,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效益要比自己開飯館強不少。于是,他和妻子一商量,兩個人回村建起了3座養鴨棚,去年一年掙了10多萬元。“養鴨子不費體力,公司統一回收我們也不用擔心銷路,空閑時間還能把家里閑置了多年的十幾畝花椒和桃樹打理起來。”馮富民高興地說,養鴨子真是一個好產業!
家住金城辦坡頭村的王峰也是養殖戶,因為腿部有殘疾,多年來他一直沒有外出工作,靠著務做家里的幾畝薄田養家,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張福強得知后,告訴王峰:“養鴨子不太費力,像你這樣的殘疾勞動力非常適合干,不用外出,不用奔波,待在家門口就能賺大錢。”張福強一鼓勵,王峰下了決心,不光拿出了多年的積蓄,還從親戚朋友處借了一些錢,在村口一次建了6座養鴨棚。正像張福強說的那樣,大棚鴨子非常好養。鴨苗、飼料、技術、防疫、銷售等,全部由富強宏圖公司承包負責,王峰只管飼養。短短40天就能長大一批鴨子。去年,王峰養鴨子一下子賺了20萬元。王峰高興地說,活了半輩子,他第一次賺了這么多的錢。村里人看著王峰家的變化,紛紛向他請教致富的秘訣,一個個摩拳擦掌地籌劃著也要加入養鴨子的隊伍。
養鴨子的產業不僅吸引了很多年輕人,60多歲的孫軍民和老伴了解后也加入養殖戶隊伍。他說,原本年歲大了后只能在家靠著兒女養活,現在他們老兩口自己靠著家里的3座養鴨棚,每年能有6萬多元的收入。從此,他們不光在家不吃“閑飯”了,還發揮余熱,幫襯著兒女們掙了不少錢。
現如今,張福強的“致富鴨”在韓城的名氣越來越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養殖戶進入養殖行業。經過5年時間的發展,富強宏圖牧業集團也已經壯大成為一家集種鴨場、孵化廠、養殖場、食品加工廠于一身的全產業鏈牧業公司,年產量達300萬只,生產的鴨胚銷往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生產供應量占全國的6%。未來,張福強籌劃著還要繼續發展飼料加工、包裝加工等產業,打造出韓城自己響亮的養殖品牌,帶動更多的鄉親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