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貴州畢節陽長鎮海子壩區黑木耳種植基地,一排排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一串串排列整齊的黑木耳菌棒掛滿大棚,菌棒上成熟的黑木耳密密麻麻……村民們正忙碌地采摘黑木耳,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我家承包了1個大棚,不用出本錢,只負責日常管理和采摘,管理費和采摘費加起來有2萬多元,平均每個工收入近200元。從家里到大棚只要幾分鐘,工作不累,既能掙錢和學技術,又不耽誤種地,還可以就近照顧老人和孩子,這樣的工作比外出打工強多了。”海子社區灣灣寨組村民王光應笑呵呵地說。
據了解,2021年初,陽長鎮經過考察,采取“合作社 公司 農戶”的運作模式,在海子壩區發展黑木耳種植。鎮合作聯社負責調運菌棒和基地管理,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供應菌棒和回收產品,農戶負責對自己承包的種植大棚進行管理采摘。統一采購菌種、統一懸掛菌棒、統一技術管理、統一收購成品,走出了一條合作社發展、公司獲利、農民增收的合作共贏之路。
目前,海子壩區黑木耳種植基地有種植大棚100個,晾曬大棚22個,已投產100萬袋菌棒,每天有村民60余人在基地務工。每個大棚可產一級品干木耳1500斤,產值45000元,100個種植大棚產值可達450萬元。
“下一步,我們將把黑木耳產業逐步推廣到全鎮各村(社區),充分利用農戶閑置房屋、房前屋后空地等種植黑木耳,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陽長鎮黨政負責人介紹。
源自農視網,版權歸其所有
免責申明:本欄目所發資料信息部分來自網絡,僅供大家學習、交流。我們尊重原創作者和單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直接點擊提交聯系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