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筆下的田園詩畫。如今,這番趣景正在四川古藺縣德耀鎮柏坪村上演,“稻蛙共生”的生態種養模式也成為強村富民的新產業。
稻蛙共養 繪就綠色生態致富路
“我現在手上拿的青蛙大概一兩五左右,田里頭還有更多稍大一點的,大概二兩左右。”稻蛙共養基地里,陣陣蛙聲此起彼伏,六畝稻田被絲網隔成一個個小方塊,養殖戶陳德洪正在進行田間管理,一只只肥碩的青蛙在稻田里活蹦亂跳。
陳德洪是一個建筑工人,常年在建筑工地上務工,經過朋友介紹,今年,他從村集體公司租用了六畝土地發展稻田養蛙的立體生態循環種養。經過專家指導、外出參觀、上網學習、電話咨詢等方式,陳德洪不斷地探索學習,實現了有機水稻種植和青蛙養殖的組合開發利用,實現一地多用,一田雙收。
“稻谷能夠凈化水質,能給青蛙提供更好的生長環境,夏天,青蛙可以在稻草下乘涼,防止中暑帶來其他疾病。”陳德洪介紹,稻田養蛙的生態種養模式,構建了一個“蛙吃蟲、稻遮蔭”互為供給的生態系統,既可以減少水稻的病蟲害,減少農藥施用量,降低生產成本,生產出綠色環保的稻谷,又能獲取蛙類養殖的經濟效益,增加收入。
“我們這個稻谷,全靠青蛙的糞便來生長,所以非常的綠色健康。”陳德洪算了筆賬,今年,他家的六畝稻田可生產優質生態稻1200公斤、青蛙10000公斤,產值達36萬元。在眾多稻田綜合利用模式中,稻蛙生態共生模式投入小,產出大,養殖周期短,資金回籠快,優勢明顯。下階段,柏坪村將積極引導更多農戶和村集體聯合發展“稻蛙共生”種養模式,積極探索農業綠色生態高質量的發展路子,拓寬富民強村的增收渠道。
源自四川新聞網
免責申明:本欄目所發資料信息部分來自網絡,僅供大家學習、交流。我們尊重原創作者和單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直接點擊提交聯系我們,立刻刪除!